汤素兰:儿童文学,给童年一双翅膀
汤素兰,儿童文学作家,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,全国政协委员。创作的《笨狼的故事》系列深受欢迎,孩子们亲热地称其“笨狼妈妈”。本文是其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学一次主题论坛上的发言。
关于翅膀与飞翔,一直是我童话创作的一个主题,甚至有一个小读者在读过的我很多童话以后,这样跟他的父亲说:这个阿姨小时候肯定是想飞的。这确实是我小时候的梦想。我小时候是在偏僻的山村长大的,四围是重重叠叠的山,特别羡慕鸟儿能飞越崇山峻岭,飞向无限宽阔的天空。我相信,这不只是我的幻想,每一个孩子小时候都想要长出翅膀来,都想要飞翔,而儿童文学,是真正能带领孩子们飞翔的文学。
关于儿童文学创作,每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相同,每个时代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不相同。但是,影响儿童文学创作的,主要是作家和时代的儿童观。关于儿童观,是一个更大的话题,从人的发现,到儿童的发现,我们在认识上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。孩子不是成人的预备,更不是缩小的成人,孩子是独立的存在,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。承认孩子的存在和他的独特性,我想这也是琅琊路小学“快乐做主人——童年幸福的密码”这个论题存在的前提和愉快教育的前提。
提笔创作之前,每位作家心中都有一个或隐或显的儿童观。我认为儿童就像一颗种子,这颗种子已经蕴含了未来一切的生机和可能。成人对儿童的教育就是给这颗种子适当的土壤、阳光、空气和水,让它发芽开花。儿童文学包含了儿童教育,却又不全是儿童教育。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作用是激发儿童心灵的生长,让他们成长得更欢畅,对自己更自信,对未来更有信心。优秀的儿童文学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育,能丰富他们的心灵生活,有助于他们建立一种完善的人格。
成人并不比儿童高明。事实上,在人格的完善和心灵的自由方面,在对生活的热爱方面,在创造力方面,成人往往要向孩子学习。所以,一个能充分理解儿童的作家,应该是并不试图教给孩子们什么,只是将自己的生命感悟与他们分享,将自己对世界的发现与他们分享,用自己创造的文学作品去感染孩子,理解成长,去点燃梦想与希望。因为儿童是自己的主人,成人对于儿童的教育,就像苏格拉底说的,只是扮演一个助产士的角色。而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更是隐含的。谈到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的时候,我常常会用儿童文学名著《木偶奇遇记》来说明。如果说儿童是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话,我认为儿童文学就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学校,在这个学校里,儿童是被完全解放了的,他们因为心灵的自由、因为快乐与愉悦,而成长得更加欢畅。在这个学校里,一个木头的孩子也能长成一个真正的人。
我相信快乐做主人的教育,是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。而优秀的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作用,首先是有利于更好地保存和保护孩子的天性,理解孩子的成长。
一个人是无可避免会长大的。成长就是儿童的社会化过程。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,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。惟经智慧的吹拂,泥胎才会变成凡人。但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莫扎特。挪威艺术哲学家让—罗尔·布约克沃尔德认为,每个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,与生俱来具有艺术创造的能量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,随着漫长的学校教育,我们也看到许多孩子身上的缪斯一点点消失了,有许多孩子的眼睛被蒙蔽了,感觉钝化了,思想僵化了。
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,越是小的孩子,越有艺术天赋。但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一个孩子受的教育越多,他的创造力反而越低,他被束缚得越多。比如我现在的学生都是大学生,他们在理解一个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,往往还不如孩子。在理解一句话的时候,往往不如孩子。比如,他们在理解9岁和99岁的时候的就会出现偏差,在理解《去年的树》的时候,就会反复去挖掘这个作品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,而一个孩子在读到这个故事时的本能的对于“寻找”这种故事结构的乐趣,对于友情的感动,往往忽略了,而这些东西才是《去年的树》这一个作品之所以被一代一代孩子喜欢的原因。
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那些能理解童年,表达儿童的天性的作品。因此,表现儿童天性的作品,总是受到儿童的欢迎的。表现和保护儿童的天性的作品,也总是不仅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,还会成为儿童教育的经典。比如《窗边的小豆豆》这样的作品。
又比如童话,是最适合儿童思维的一种文学样式,因为孩子的思维本身就是童话思维。孩子相信床底下有妖怪,相信鸟儿会说话,花儿会唱歌,他对这些东西毫不怀疑。而那些充满了幻想的童话作品,不仅让儿童在幻想世界里飞翔,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,启迪孩子的思维。
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,有助儿童的自我教育,让他变得更加完善。这也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的:“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,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,他们教育我们,鼓励我们,让我们做得更好,更善良,更纯洁,对别人更有用。文学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好。”
是的,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。
点击标题,回顾阅读:
。【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巡礼之十三】拾光者舒辉波与“梦想是生命里的光”
。【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巡礼之一】日落大叔和他的“一条鱼”
下 期 再 见
■
出品 |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儿童阅读中心
长按二维码,勾搭琅小只